绿色天空
屈原故里“汉寿说”初探
周先锋供稿专业号 | 2010-1-6
    本文从县名改换、县志记载、山脉河流、出土文物、树木花草、古存遗迹、民间传说、民风民俗等八个方面,以详实的论据进行了论证,论述了屈原故里在汉寿的观点,以期屈原早日魂归故里。

 

  

 

  屈原故里“汉寿说”初探

 

  二千多年来,屈原故里一直是屈学研究工作中没有形成共识的问题,甚至西汉学者贾谊、刘安、东方朔以及东汉王逸等人,都不曾明确指出屈原故里究竟系何地?而今屈原故里秭归说、江陵说、奉节说等,无论从史料、沿革及考古文物等方面,也都难以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。近年来,由于屈原研究不断深入,屈原故里汉寿说,则以丰富的史料及诸多的考古文物,令人耳目一新。现论述如下,以就正于方家。

 

  一、从县名改换说起

 

  汉寿县名,曾多次更改。建制前,《禹贡》载为荆州之地,周为楚黔中地,秦属黔中郡。西汉时为索县,东汉阳嘉三年改为汉寿县,东汉末年(赤乌十一年)改为龙阳县;西晋时复名汉寿县;北宋大观元年改为辰阳县,南宋绍兴三年复名龙阳县,绍兴五年为龙阳郡,绍兴三十年降为龙阳县;元代元贞元年升为龙阳洲,明洪武三年复降为龙阳县,民国二年(1913年)改为汉寿县。

 

  据考证,我们认为索县命名取之于屈原《离骚》:“矫菌桂以纫蕙兮,索胡绳之纚纚”、“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辰阳县命名:取之于屈原《涉江》:“朝发枉渚,夕宿辰阳”等。

 

  二、从县志记载说起

 

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推行“焚书坑儒”,使先秦典籍,葬身火海。所以,秦以前无志可考,“明有旧志,惜其书不存”。“清康熙时,创始为之”。从清代县志考证,有关屈原的记载,有二十余处之多。

 

  三、从山脉河流说起

 

  汉寿,西南为丘陵区,东北为湖区。丘陵区属雪峰山余脉,沅水从汉寿新兴嘴入口,经新兴,沧港……由目平湖过沅江县,入洞庭湖,长50余公里,其中从新兴到汉寿这一段,古称辰河水。《龙阳县志·地理》载,沧水源出武陵沧山,浪水源出龙阳浪山(今东岳庙乡境内),二水在江潭合流,谓之沧浪水。

 

  四、从出土文物说起

 

  近年来,在汉寿县境内陆续发现的战国时期楚墓约1800多座。其中在聂家桥乡青峰山、武峰山,出土了龙凤镜、鹿角纹镜,尤其是郢室思户之玺,是楚国都城护卫长官之印,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空白。在株木山乡全赋村,出土了“武王之童督”铭文青铜戈,是屈原先祖屈瑕佩带的尚方宝剑;在三和乡宝塔铺村出土了青铜铙两枚,是西周时期王室宫廷的用品,它打破了青铜器不过黄河的神话。

 

  五、从树木花草说起

 

  屈原寄意自然,托物言情,洞庭沅水,树木花草,都写进了他的作品,融入了他的胸怀。

 

  桔树,屈原《桔颂》:“后皇嘉树,桔徕服兮,受命不迁,生南国兮”。他自喻才德如桔,亦不可移徙。汉寿历史上就种桔。芙蓉,屈原《离骚》:“集芙蓉以为裳。”汉寿乃湘莲产地,湖乡处处皆是。芷草、兰草,屈原《离骚》:“扈江蓠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”。芷、兰皆香草,汉寿到处可见。

 

  在屈原25篇作品中,还写了菊花、桂花、杜衡、辛荑、白苹、花椒、艾叶、菖蒲、松、竹等,屈原笔下所写到的这些树木花草,在汉寿山区湖乡,比比皆是。

 

  六、从古迹遗存说起

 

  据考察发现,汉寿有较多的有关屈原的古迹遗址。

 

  有天乙宫、楚王殿、屈原庙、屈原巷、濯缨桥等。此外,据《龙阳县志》载,沧港镇还有沧溪寺、清斯亭、招屈亭、钓鱼台、沧浪水、江潭坪。东岳庙乡有屈原庙等。

 

  七、从民间传说说起

 

  两千多年来,屈原的故事,在汉寿民间广泛传颂。县屈原学会编辑出版的《屈原的传说》一书,共34篇,如:《屈原的童年》、《桔林里的故事》、《屈原恋情三部曲》、《武峰山前破秦兵》、《阁经口的传说》等等。

 

  八、从民风民俗说起

 

  屈原的作品,和汉寿的山川人物,悠久历史,民风民俗,息息相关。

 

  1、包粽子:端午节包粽子,将粽子投入水中,以吊屈原。

 

  2、划龙船:传说,汉寿是龙舟竞渡的原始之地。屈原自沉汨罗后,噩耗传到家乡沧港,乡民们悲痛不已,纷纷划船为屈原招魂。后来,就逐步演变为划龙船。

 

  3、跳老觋子:《龙阳县志》载,常德府人,“信鬼好巫,龙阳更甚”。屈原所作《九歌》是对巫歌的艺术加工,并用来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思想。

 

  此外,在屈原的作品中,还写到了楚人饮食、服饰、佩饰的风俗习惯,这些古风古俗,现在在汉寿民间,还应有尽有。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